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智能手機改變人性 林沛理

英國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有一句關於現代主義的名言﹕在一九一零年十二月左右,人性有變(On or about December 1910, human character changed.)。這句話要對今人有意義,須改寫為「在二零零四年二月或二零零七年六月左右,人性有變」。

二零零四年二月,Facebook面世;而二零零七年六月,則是第一代iPhone推出市場的日子。社交媒體和智能電話如何改變人性,吳爾芙當然不可能有先見之明;但她說過,人與人的關係是流動的,任何重大的變化都會令政治、宗教、文學藝術和道德觀念出現劇變。從這個角度看,社交媒體和流動電話不僅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更改變了人與自己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上,說人性在二十一世紀初走了樣,變了形,應該沒有誇張。

這樣的發展遠遠超越前人最合乎邏輯的推論、最大膽的想像和最深刻的洞察。莎士比亞說,世界乃舞台,男女皆戲子(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在這段出自《如你所願》(As You Like It)的著名對白,莎翁還談到演員的角色、戲份甚至進場和離場。他沒有提及的是觀眾,這是致命的遺漏,因為舞台、演員以至戲劇,都沒有可能在一個沒有觀眾的世界存在。

這令社交媒體有可乘之機。不管是Facebook、Twitter還是Wechat和Instagram,它們給予用戶的不止是一個二十四小時運作、從不落幕的舞台,還有一大批忠實、好奇心永不竭息的觀眾和追隨者。從前,只有演員作家一類專業表演者和創作人才有需要面對觀眾╱讀者的所謂「sense of audience」。如今,我們每次將照片放上Instagram,在Twitter發文和於Facebook報告行蹤,都是為了要讓人知道和讓人看見。

當瑪莉蓮.夢露說,每一個人都是應該有機會發光發亮的明星(Everyone's a star and deserves the right to twinkle),她似乎只是在討好平凡的大眾;但今日這句話已經成真。

人本是社交動物,社交媒體將人的社會性(social nature)放縱和放大到一個地步,就快要掩蓋他們也是與生俱來的對私隱的需要(private nature)。私隱是自由和發展自我意識(sense of self)的基礎。私隱權是一種我行我素、不與別人交往和打交道的權利(the right to be left alone)。它的假設和信念,是有些東西只屬於我一個人(mine and mine only),既不能也不應與人分享。從這個角度看,私隱的本質是「反分享」(anti-sharing),因此註定在我們這個「分享的年代」命途多舛,遍體鱗傷。

何謂分享?它的真正意義是什麼?馬克思在一八七五年發表的《哥達綱領批判》(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提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可說是分享的終極目標。

社交媒體宣揚的「分享」,當然不是共產主義那一套。它供人分享的內容總離不開「吃喝玩樂」。看,這就是我的精明消費和精采生活。這句話不用說出口,也一樣清晰可聞。與其說這是分享,倒不如說是炫富或者自欺欺人。

分享不是「你喜歡什麼,我就喜歡什麼」的人云亦云和隨波逐流;也不是將自己像一本書那樣打開讓人隨便翻閱。合群性(sociability)不等如個性(personality)。一個不知privacy為何物、沒有完整自我意識的人,可以拿什麼跟別人作有意義的溝通及交流?

至於智能手機,既是載舟的汪洋,亦是覆舟的洪水。它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方便,以及對資訊無遠弗屆的掌握。與此同時,它讓手握電話的人堂而皇之地做無聊之事,理所當然地作自私之人。它將世人從味同嚼蠟、刻板公式的「此時此地」(Here and now)拯救出來,但在消滅沉悶的同時也殺死了專注。智能電話以分散我們注意力的方式吸引我們的注意力。結果,我們最全神貫注的時候,也是最心不在焉(We are most focused when we are most distracted)。

分心可以致命(Distraction kills),是新書《小心:如何正確使用令人容易受傷的腦袋》(Careful: A User's Guide to Our Injury-Prone Minds)向永遠心不在焉的「低頭族」發出的警告。作者卡斯拿(Steve Casner)指出,全球意外死亡的數字自二零零零年開始一反長期下降的趨勢年年向上攀升,跟社交媒體和智能電話令人長期處於神不守舍的狀態大有關係。他認為,絕大多數的意外發生因為有人犯錯,而絕大多數的錯誤都是我們在精神不夠集中的狀態下所犯的「無心之失」(careless mistakes)。

這個觀點不僅合乎情理和常識,更合乎今日世界的現實。從英國脫歐公投到去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人民在關鍵時刻往往無法屏息靜氣、全神貫注地認清自身最大的利益,最後做出錯誤的抉擇。英諺有云,常備不懈乃自由的代價(Eternal vigilance is the price of freedom),自保又何嘗不是?■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昨晚約了9時半的課,晚一點人少一點可以靜靜的練。原來26可以一邊俾油一邊踏重尾brake,之前一直都是踏brake就收油,所以無法穩定速度。發現這個秘密後就成功打成8字了。雖然仍離完美很遙遠。

車子一邊俾油一邊踩盡brake是甚麼一種狀態? 會很傷brake嗎?

新居默默置辦中,很多細節很傷腦筋,當然也很傷感情。希望塵埃落定後會好轉。終於公佈了婚期,有一點傷感,好像跟自由就此告別。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The Accidental Entrepreneur

連到這篇文章,是因為這本書。

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 by Marci Alboher

昨天與她們晚飯,這一代的想法都大同小異,算是一個浪潮吧。

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我係何式凝 今年五十五歲 何式凝

關於感情,社會並沒有讓大家有太多選擇。主流只有一種:背景相近的異性互相吸引,認識、相戀、結婚、生育。同性戀、忘年戀、甚至單身者,請自求多福,社會並非為你而設,路係自已撰、仆街唔好喊。失意氣餒時,但願你找到合適的傾訴對像。如果暫時沒有能安慰開解你的人,你可以看看這本書。

遇到此書前,曾在電視看過她的訪談,言語清晰、落落大方、打扮有個性而醒目,是我努力想要能為的那種精巧能幹的女性。何博士被傳媒尊為性博士,難得她會甘之如飴,不凡的女人不都是不甘俗套的嗎?她是沽名釣譽的偽學者還是真學霸?看到封面,更訝異她原來已臨耳順之年。

一直以來,在公在私,長輩們多是男性,所以也有留意年長有經歷的女性的分享,作為自己待人接物的參考。她們樂於(自豪於)活出傳統上的成功女性的樣子,要不扮演賢妻良母,要不當個令人心服口服的女強人,再或是兩者兼顧。她們都很棒,付出的努力毋庸置疑,但我希望找到一個憑一已之力活出自已的生命的女性。如果你也在尋找如此一個榜樣,你可以看看這本書。

勇敢提出自已的主張 ── 〝終生都只被一個人吸引,根本違反了天性〞,故然令人擊節讚賞。她還身體力行,親身體驗多角關係、及與同性戀者長時間發展。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並不是建立一個實驗就成事。她利用了這些痛苦經歷作研究,令她受的苦不至白費。

何博士清晰有條理地分享了她在情路上的掙扎,沒有引經據典。這是與discuss.com.hk 一眾怨婦的差異。她簡要陳述了不同意一夫一妻制的論點,是非主流者為自已辯護的利器(見P.210 《婚姻總是一種誘惑》)。以往我無法言明對一夫一妻制的恐懼與反感,她為我提供了答案。同樣一句話,由我說來,不過是一個盪婦的辯護;何博士說來則成了學術了。

閱畢此書,並不能供給我任何改變現狀的勇氣,但發現原來我不是唯一的,也是種安慰。她坦白細膩地分享獨身的擔憂與難堪(見P.302《抗衰老精華素》),令我認知到此刻的我並未準備好承擔這後果。

節錄

P. 187  ─  在多伴侶關係裡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嫉妒。我不會容許嫉妒支配伴侶的性取向或對關係的優先排序。只有當一切都可以協商,生命才會比較令人愜意。我沒有把時間浪費在操控另一個人,強迫他為了我滿足我的需要而改變心目中對人和事物的次序,而是反省自身何以沉溺於要成為某人心裡唯一最重要的女人,作為他對我愛的明證。直至我能放開,到了一個程度,可以超越現世的世俗道德觀念,我的愛就是純淨的!

當學生問我是否反對婚姻,我會說,婚姻是人生某個階段的選擇。如果你有合意的對象,不顧一切就去做吧。否則,便不用為此而後悔。要緊的是,不要哄騙自已說,你的伴侶在有生之年都會時常把你視作他/她最重要的人。無論喜歡與否,我們全都無可選擇,是多伴侶關係的一分子,因為,終生都只被一個人吸引,根本違反了天性以及現代社會互動條件。

P.210 ─ 婚姻總是一種誘惑

那麼, 婚姻又是甚麼? 在許多情況之下, 婚姻是一項交易,讓女人換取經濟安穩和一個被尊重的社會地位。這也是一張確保有伴兒和獨享一個男人專屬性關係的門券。這些誘惑都是我極力抵抗的,因全都與我追求浪漫之愛背道而馳。所謂的浪漫之愛,意思就是,我愛一個人是基於他是誰,而非他能給我的物質、經濟好處和社會地位 。只有在這種真摯之愛中,人們才可以找到優雅和慈悲。

我有幸經濟獨立,所以,物質條件對我沒多大吸引力,只是,寂寞和成為某個人的「唯一」。某程度上仍有難以抗拒的誘惑。

對單身者如我來說,寂寞很可能是最大的問題‧更準確地說,害怕寂寞會驅使我們去做一切不應去做的事。其中最大的恐懼就是孤獨終老,這是都是獨有的問題,在這裏,漠然和競爭日益蔓延。我們都嘗試透過建立所謂的愛情關係,舒緩這種資本主義下極端個人主義所衍生的孤寂。我也感到,自己極度渴望有人陪伴自己。把個人福祉等同擁有伴侶和建立伴侶的擁有權實在是誘人的。我們感到,似乎只要把其他人排擠出去。那人就會屬於自己,也只屬於自己。雖然我極力抵抗,但有時也忍不住問自己。我所抗拒的,會不會就是我暗地裏一直渴望擁有的:一個屬於我的照顧者。

我遇到的主要難題是,要釐清為擁有一個人把別人排拒於外的這一件事。我相信,這是最基本的就算在婚姻裏,一個人還是得作為完整的個體已被尊重。他仍然有選擇的權利而非從屬於伴侶。我只是無法處理排拒的暴力以及在一對一的關係裏的妒忌。即是說,如果我的伴侶有女朋友,我不會疲於奔命地剷除「情敵」。同樣我亦不會容許伴侶干預我和另一個男人的關係。我渴望有較多的自由去處理這件事。他也可以自由地處理生命裏的那一部分。我相信,即使在婚姻裏,人們也不應喪失言論、交往,宗教和聚會的自由。這是基本的人權,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應被剝奪。但最重要的,當然是已婚伴侶之間的親密要放在首要位置,而獨享則不值一提。

「唯一」會產生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要經常撒謊,尤其關於性方面。人們除了自己的伴侶以外,對其他人可能也會產生性的興趣,而我可以肯定,如果他們要向伴侶坦誠這個秘密的慾望,尤其是他們打算把慾望付諸行動時,必定要三思。如果他們確實跟別人發生了關係,對他們來說,是否要告訴伴侶就會構成兩難。如果,唯一是一個道德標準,人們就必須撒謊。我希望,在婚姻裡,我不需常常撒謊。實在,我不認為有任何人應該被置於這位置──必需時常撒謊才可以過一天。

第二個問題是,把婚內性行為定義為唯一合法的性。而非婚性行為和婚外性行為則被視為次等。這種暴力的聲音,是把人類關係以死板的階級制度強行區分而生出的結果。只有社會意義,與關係的質素無關。

P.213 ─ 我的夢想婚禮

婚姻的終極神秘之處就在婚禮。我常常都試著理解。當一對新人籌備婚禮時,腦子裏在想什麼?婚姻表演是關於什麼,他們又將要表演什麼?他們的目標觀眾是誰?婚禮是否為了展示財富和社會地位?如果不是,那是為了展示愛嗎? 還是兩者都要展出?為什麼新人向朋友和家人展露對彼此的愛那麼重要?

這樣分析婚禮中的語言和規範,是否太苛刻?在家人方面,我能明白,年長父母需要向同輩交待自己的成就── 孩子已正式長大成人了。婚禮也是一種對父母的保證,將會有人照顧他們子女的下半生。我無法明白的是,婚禮和朋友的關係。他們想要通過婚禮,使人了解什麼信息?他們的朋友需要知道這項成就的哪一方面?要見證的是什麼?這是向競爭者炫耀的一面獎牌嗎?還是一個標誌,表示配偶跟其他關係一刀兩斷?還是,這是邀請所有好友,對任何入侵這段婚姻的第三者提高警覺?

P.306 ─ 他常常對我和其說,你們不應做太傷神的事。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你不應思考或用腦,只是不要去想那些想不透的事。



我係何式凝 今年五十五歲 

作者 何式凝 譯者 韓麗珠

ISBN:9789620435287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不知何故,午膳老是沒胃口吃東西,不餓,也沒有瘦。供樓生涯開始了,沒甚麼感覺,不過把以往的投資都改了渠道,說是開始加息週期,真不巧。

HKIS的典禮完了,真的完了,媽媽很高興。六年前開始編排,默默地就走到了。當中的掙扎,偶爾在這樣紀錄,很陌生,看來當時是很艱難的,難在沒有往跡可循。誰知道PFM是甚麼。市場有很多看法,上司們都有不同定義。一張白紙,不知從何寫起。同行的漸漸淡出,最後有Jam,Patrick,Tammy,Christine. 有的改了路徑。但從沒想過放棄,真的不知為何,其實我並不是如此耐性的人。考到了,卻更迷茫,定義PFM的權力就在手中,我是甚麼?PFM是甚麼?約了Kevin 晚飯,三不五時致電著我交功課,經已三年沒見了。

很多想法,混作一團,情緒卻是平靜了。閱讀的主題也從心理轉到別的,了解一下另一個極端是甚麼一回事。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在吉隆坡懶洋洋的過了五天,一改平日的生活節奏,體內咖啡因驟減。疲累但心情輕鬆了不少。

際遇真是神奇的事情,但我更相信努力。面試很難,英文真是我的至痛,該視為下一個十年計劃的目標。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一片混沌。

讀了好些心理相關的書,瞎子摸象也不是辨法。不停造夢,有屍體有滿地戰火,潛意識離析分崩如Leonardo於頹垣中狂奔的景象。睡多少都不夠,一加一都思考不來。十分暴躁,但發作的動力也欠奉。看著一面鏡子,他不回應,就沒有事。情緒是參照的相對的,無法言喻無法被理解的情緒,漸漸地不需要存在。跳下去的衝動揚起又消散。學習用各種方法減輕生活的疲憊。不停閱讀不胡思亂想。不要受鏡子影響,抽離一點,情緒會過去的 ── 但分不清他們是過去了,還是沉積成更嚴重的事情。搜了一下心理學的課程,拯救世界,得先拯救自已。情感互動失效,不會只有一方面身心受創。慢慢來,人非草木,把草木修成人,也得時間。

在這個時刻,偏偏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向我招手。不過六年前,那時覺得當此位者是女超人,何德何能,但際遇就是不由人。沒有衝勁沒有希望,可能更好。感謝長輩在這個不堪一撃的時刻把一切都安排好,有一整天的時間讓我準備,不論是否志在必得,起碼別辜負引荐的恩惠。

新居動土中,用上了不少工作時累積的想法。置業的心路歷程,該好好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