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來者是客 請先問禁 占飛 忽然文化


一些極端的文化批判學者認為,旅遊主義不過是帝國主義的化妝和政治正確版,破壞任何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環境和生態。在所謂「遊客的凝視」(tourist gaze)下,城市的性格和價值會遭破壞、重塑、改造甚至扭曲,變成文化批判學者所謂的「被家畜化的他者」和「消費物品」。這樣的分析也許過分極端,卻不無道理。

首先要分清楚旅遊主義(tourism)不同旅行。旅行者自覺是客人,無論去先進或落後國家和地區,都是為了如實地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及自然景觀。

縱使只是體驗和觀察,亦少不免會干擾到當地人的生活,但他會明白自己的角色,於是盡量不去改變、破壞和扭曲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否則便無法達到旅行原來的目的,無法體驗和觀察到「真實」的當地。

恩主心態

可以選擇的話,他們寧可居住在當地人家裏,而不光顧專為遊客而設的酒店賓館。他們盡量避免不去旅遊區,而去還未受旅遊「污染」的地區。以香港為例,他們寧願行郊野公園,而不會去山頂、海洋公園、迪士尼;寧去深水埗、土瓜灣,而不會流連尖沙咀廣東道,旺角、銅鑼灣或上水。

旅遊主義則以消費為主,遊客離不開吃喝玩樂、購物、觀光等等。極端的遊客會有高高在上的恩主心態,溫和的也會覺得我是顧客,我來是促進當地的經濟繁榮,縱使未至於認為「顧客永遠是對的」,但也會期望當地人歡迎之、善待之,體諒之、包容之。

遊客期望當地提供的「旅遊景點」,會讓他看到他想看到的。他最關心的不是他看到的是否「真實」,無論是真是假,只要他覺得「不枉此行」,便已經足夠。去旅遊,所為何來?不外是求開開心心而已。假若他看到的不是令他開心的「真實」,他為什麼要來?

今時今日的香港,「悲慘」指數頗高,真真正正開開心心的人有多少?真真正正歡迎內地遊客的港人有多少?可是,遊客是不管這些的,他既付了錢來旅遊,他便覺得有「權利」要求當地人令他開心,至少不令他難堪。這個態度也不能算是錯,旅遊為什麼要「貼錢買難受」?為什麼要來受氣?「真實」的香港與我何干?

這便是為什麼說旅遊主義會扭曲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性格」。為什麼要發展旅遊業呢?無非為個「錢」字。為了賺遊客的錢,為了增加GDP,旅遊業界甚至政府會要求當地人討遊客歡心,會容讓遊客重塑改造當地部分社區。

未雨綢繆

精明的政府會懂得未雨綢繆,盡量分隔遊客和當地人社區,劃出旅遊區,讓遊客主要在區內活動,碰面多是做遊客生意的從業員。他們為賺遊客的錢,自會「進入角色」。這是雙贏局面,遊客在旅遊區內得到善待,當地人的社區免受干擾。

當年的尖東便是成功的例子。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尖沙咀是西方遊客「肆虐」的旅遊區,該區居民受到不少干擾,衝突亦偶有所聞。

尖東原址是駐港英軍漆咸道軍營,1970年代紅磡灣填海填出一塊土地。1975年,尖沙咀火車站遷往紅磡,港府便發展尖東,並規劃成商業娛樂區。1990年代中期曾是傳銷公司的集中地,很多跨國的傳銷公司都在尖東開分店。酒吧、夜總會、卡拉OK等娛樂場所林立。港府還建了科學館及歷史博物館,旅遊區條件齊備。在香港八九十年代繁榮時期,尖東曾經是紙醉金迷的香港「聖像」(icon)。有了尖東,許多舊區避過一劫。

已故經濟學家熊彼得形容資本主義的特色之一是「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借用來形容旅遊主義,庶幾近矣!可惜,旅遊主義創造的只是金錢,破壞的卻是香港的「性格」、一些有機生成的社區、當地人的生活秩序、文化、價值等。遭旅遊主義入侵的原有社區──例如上水、旺角──逐漸變成文化蒼白、擠迫吵鬧、連港人也感覺陌生的遊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