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_ua9Yc-oM&feature=youtube_gdata_player

完了,不是告一段落,終究還是完了。並非沒有結果,這就是最好的結局。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衝鋒陷陣的一周又過去了,本周不過是在偷偷回氣。兩份功課,澳門之行,Anna Karenina, HKTV的遊行,好久沒有連續多天睡三數小時。

也不知是否壓力影響,右眼眼肚抽搐不止,不痛,沒有感覺,就只是一直跳動,礙眼。醫生草草說了句壓力太大,害我和身邊人把減壓放在首位,倒是真的變了壓力。

與親愛的在大學辛勤了一天後去看Anna Karenina ,一心觀摩俄國傳統芭蕾,可惜華麗技藝只見於群舞,女主角黝黑的膚色實在很難代入一個雍容華貴的少婦,突兀的現代舞動作,管弦樂團欠奉。兩個多小時不難過,只是不覺悅目。

幸有水晶的敦促,早上匆忙完成功課,精神渙散地去政總坐了一下午。

讀書最能減壓,村上春樹的廉價內地版久等不果,竟然網上搜來郭啟明的小時代,快讀完了。感覺就是上海版的Gossip Girl,不明白何以有這許多爭議。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都說喜事會傳染的。見證了車里小姐與男友情訂一生的一刻,燈光、攝影師、佈置、近百親友,當然少不了鮮花氣球鑽戒,氣氛感染下也落淚了,也嚇壞了。男友不知是否見我受到連番打擊,竟也提出了確實的婚事時間表。

感覺糟透了,仿似宣告我的人生到此為止。

在盛女人滿為患的今天,這樣說可能太過份了。但事實上,婚姻的確把很多可能很多理想都抺殺。到外地工作、開摩托車、再進修、也別說是否玩夠甚麼的,套上鑽戒後生活只剩家務,更糟的是婚結了又得被逼迫生孩子。

除了以上種種,還有無以名狀的羈絆,我說不出來,真的很不願意,但沒有人在意。

麵包機到手兩星期了,偶有佳作,成功率不如想像的高,做添加口味的麵包更是屢敗屢戰。多試幾次就會好點了。也因為找麵包機食譜的關係,瀏覽了好些極精緻的婦女blog。唉,往好的一面想,希望我婚後也是這般一個用心於生活的女人。

四天重陽節的假期就這樣完了,該完成的功課好歹完成了。算術真是我的死穴,接下來還有一堆journal 和2000字的essay 等著。請假做功課的計劃又碰上了老闆的年度標書,真倒楣。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又是婚姻

昨晚出席了Daisy的婚宴, 很震撼。22歲註冊,25歲宴請親友的美女醫生。甚麼學業事業為重,太忙,未夠成熟等等都是廢話。雖然潛意識歸咎於男方的公務員德性,但也實在不禁反覆自問婚姻於我有多遠, 決定了說不跟決定不了終歸是兩回事,而踏入25的確感到青春流逝。

這個煩惱太大,是想不通的了,還是準備好百日宴的新衝擊吧。

每到月初就倍感煩躁,特別受不了別人的抱怨。每個人都在努力地過活,我也只是其中之一,怎麼我有點進步就犯著你呢?不論羡慕或妒忌,到這個年紀也該懂得適當地表達吧,正如我也時刻提醒自已不要太過得意,不要太過自鳴清高。

說實話也不能總怪罪爾蒙,既然可以預知,也就可以預防,少發脾氣吧!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今晨雷電交加,一個雷打下來仿佛把山都破開。帶了最大的一把傘出門。攜著它那裡都不想去,就在最大美式連鎖店飲咖啡等我的寶貝下班。以往有這種小空檔,總是想辦法填補,逛街看書。這好像是第一次這樣喝咖啡看街。

有點停滯不前,考牌寫ca的事都拋到九霄。下星期開學了,祝我有個愉快的校園生活。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一年容易又中秋。

親愛的生日了 ,快三十而立,將會去個短途旅行慶祝。連日來東奔西走,都沒有好好準備禮物。確實是懈怠了,。猴子與男友訂婚,是否情侶到了這種毫無寸進的狀態就生起結婚的打算呢?撫心自問抗拒婚姻的原因,不是事業,是自私,只想過我心中理想的生活,不想照顧別人,包括照顧別人的期望。

給姐姐登記了網上交友,希望成功。

很想擁有一部麵包機,天天瀏覽製作麵包的心得,步驟簡單成品可口,急不及待要買台灣的最新型號。

與新手機磨合中,功能超卓。計步器令走路變成美事,健身也用功了不少。看得見成果最鼓舞。

25歲,努力令生活井井有條,總想身邊人身體安康。也明白有必要狠心捨棄甚麼。是成熟了嗎?

人以群分 占飛

美國社會學家黎士文(David Riesman)在《孤獨的人群》(The Lonely Crowd)一書中認為,不同社會產生不同性格的人。傳統社會產生「傳統導向」的人(tradition-directed person)。這類人事事按照傳統、習俗行事。傳統社會已經式微,「傳統導向」的人在現代瞬息萬變的城市中已不多見,只存在於偏遠的鄉村或寡民的小國中。

另一類人是「內在導向」的人(inner-directed person)。任何社會都有這類人,但傳統社會比較少,現代社會則較多。「內在導向」的人只為自己而活,不理會世俗的眼光及評價,只要認為自己是對的,「雖千萬人,吾往矣」。他們不從眾,人人向左走,他偏要向右走。他們有獨立思考、批判精神,只追隨個人的「內心召喚」(inner calling),按照自己的原則行事處世。

「內在導向」的人,上焉者是「個人主義者」;下焉者是「自我主義者」(egotist),像納斯瑟斯一般,自負、自大、自戀及孤芳自賞。思想家、冒險家、藝術家,乃至創業家往往是「內在導向」的人。這類人偏執、頑固、獨斷獨行,不是社會領袖,就是傾向反社會。

他者導向

黎士文指現代社會中人數最多的中產階級,既非「傳統導向」的人,也不是「內在導向」的人,而是「他者導向」的人(other-directed person)。「他者導向」的人所求者,別人接受他、讚賞他、稱許他的一言一行。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他者導向」的人決不會特立獨行,寧願隱藏自我、與他所屬的群體或朋輩(peers)同聲同氣。

換句話說,「他者導向」的人往往是個「同流者」(conformist)。他的朋輩個個罵林慧思,他心內不以為然也不會出聲撐林。人人「幫港出聲」,他不敢去「佔中」。人人買了樓,他也要擁有一層樓。人人買豐田,他也買一輛。人人的子女上國際學校,他的子女也讀國際學校。他不求比朋輩超卓,但也不要落後於他們。

「展覽族」絕非「他者導向」的人,甚至相反。人人都有個LV,我也有一個,這有什麼好「展覽」?拍個照放上面書有什麼特別?事必是我有與別不同之處,才值得「展覽」,別人才會給個「讚」也!「展覽族」有點「個人主義」性格,卻不一定是「內在導向」的人,他未必有「內心召喚」,亦未必有特立獨行的勇氣。「展覽族」在數碼時代自成一族:「展覽導向」的人。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港人真的治港了嗎?為什麼台灣做到的我們做不到?

馬尼拉人質慘劇發生近三周年,遇難領隊謝廷駿(Masa)兄長謝志堅昨天在論壇上,批評特首梁振英無決心為死傷者取回公道;梁振英回應說,特區政府至今與菲律賓駐港總領事館共開會23次,承諾將繼續循不同渠道跟進事件。不過,謝志堅擔心事件拖延「三年又三年」,要求政府交代具體工作時間表。

謝志堅昨天獲抽中發言時指出,在台灣漁民遭菲律賓公務船射殺一事,台灣只是用了約3個月,已令菲律賓道歉賠償,他質疑,梁振英有無決心為人質事件的死傷港人取回公道﹖

梁振英回應說,人質事件造成嚴重傷亡,他和所有港人一樣,感到十分難過,死傷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四個訴求,包括要求菲律賓政府道歉、賠償、追究責任及採取措施保障菲律賓遊客的人身安全,他銘記於心。

港府與菲領事開會23次

梁指出,由2012至今,特區政府和菲律賓駐港總領事館共見面23次:「我可以向謝生承諾,我和特區政府有決心,會繼續在不同場合,用不同方式跟進這件事,為香港人取回公道。」

其後,謝志堅的朋友、民主黨游月華代為發言時質疑,梁振英「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她說,每次遇難者家屬開會都勾起傷心事,相信若出事的是梁振英家人,他「不會只是開三年會」。

梁振英再次強調將為港人取回公道。他說,上任以來,對於部分影響港人的涉外事件,無論對手是大國、小國、亞洲地區抑或西方,他一樣切實維護港人權益,相信中央政府也支持。

謝志堅對於梁振英無具體承諾表示失望,期望在本周五、即三年民事索償期完結前,事件能有新進展。

民主黨涂謹申強調,梁振英單講「難過」無用,促請他和中央政府加大力度,協助港人。

論壇上有挺梁人士一度指責謝志堅,甚至揚言「咪同菲律賓開戰囉」。謝批評這些說話不理性和自私,亦不尊重慘劇死傷者及其家屬。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責任

最近一兩年,所有媒體都喜歡做些老店老行業的故事,一方面懷舊,感懷傳說中的人情味和有板有眼的工藝程序;另一方面則批判,矛頭直指地產霸權。甚至自由行勢力的無孔不入。說到最後,便是香港變了,本土的、傳統的、小戶經營的老風味一個接着一個消逝。彷彿責任全在外來的龐然大物,我們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梁文道
一直堅持支持中小企,盡量光顧小店。可此刻我都得仗仰自由行的奶水,話都說得不響了。
遇見友人,都說我沒了以往的光彩。唉,未站穩陣腳前還是得忍一忍。

讀這篇文章時,正躲在Mcdonald 等候上冷氣維修班。 http://www.commentshk.com/2013/07/blog-post_1263.html

http://www.yzzk.com/cfm/blogger3.cfm?id=1375328118212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第六天

錯犯得不多,也不是大錯,例如聽錯店名,安排了錯的判頭,混亂了人物。想不到第一次被屌獻了給判頭,也第一次對師傅嗆聲。

午膳時一大杯紅豆冰澆在身上,似是要總結這不幸的一天。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累得渾身冒煙的一天。

上司預支蜜月去,上任後首次一夫當關。渴望已久的交接來得全面又突然。多少感到壓力,但同時興奮得血脈奔騰。電話whatsapp工單接腫而來,應接不暇但又得端出一切盡在我掌握中的神情,工作一項一項刪掉,堆積的文件一寸一寸減少,而重要的是觀眾都看在眼裡。還是渴望證明自已的價值。

近來在上電力和冷氣的維修班。以觀察動物的專注觀察同學們,非常有趣但又一至的溝通方式。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探險與旅行

Never retreat. Never explain. Get it done and let them howl.

我終於了解梭羅所謂 ‘渾身是知覺‘是什麼意思。我常常覺得,自已這一生就數這時候最為生氣薘勃;擺脫物質的牽絆,知覺在新的面向中更為敏銳,在天上,地下和心中,隨意或尋常的事物,平日縱使注意到也不以為意,如今都變得刺激和不可思議。

我所謂的祥和必須去爭取,不是消極以待。真正的祥和來自於努力、紀律、熱心等的奮鬥;這也是力量的來源。消極的祥和可能演變成耽於感官和懈怠,而這就是不和階。為化解不和諧,戰鬥往往是必要的。這是它弔詭的地方。

More about Richard E. Byrd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會不會有人說她沒禮貌?

1989年6月6日,我剛從北京回港,晚 上出席無綫新聞部的特備節目《屠城見 證》,主持是才貌雙全的女主播李汶 靜。依然記得,當節目接近尾聲,李汶 靜強忍淚水作總結。那一刻,我第一次 見證到,女人眼淚原來都可以重於泰山 (順便一提,「六四」事件後約一年, 無綫新聞部專訪李鵬,但見男主播衝前 與李鵬握手,而李汶靜則避開了,可 惜,天妒紅顏,她於2000年因癌離 世)。

於是大家都會問:過去二十多年,香港 新聞界的生態究竟出現了什麼改變?香 港新聞從業員的心態究竟出現了什麼轉 變?以至香港整個社會的形態究竟出現 了什麼丕變?

我討厭政治

第一次參加遊行集會,是多年前悼念多宗虐貓案的小貓。獨自去報名當義工,獨自出席,在默哀時垂頭落淚。然後就是六四,反雙非孕婦。沒有政治的考慮,只是抱不平,表態支持主辦者的立場。

最討厭"香港已經好好呀,餓不死你好福利仲想點?"的無稽之談,懶惰與無知何必找籍口。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幪面年代 占飛

Facebook盛行的年代,現代人卻愈來愈沒有face。占飛所指的不是反映個社會地位的「面子」,而是代表一個人內心面貌的「本我」。一段留言迅速拋下like,幾乎不經思考;有人帶頭反對,大家就無名火起盡情罵戰。難怪一位文化月刊老總最近就跟占飛感嘆:「歷史上思想最輝煌的黃金年代都沒有Facebook。」現代人迷戀的未必是「面書」,而是網絡送他們的恩物──「面具」。

科技發達的確提供了讓普通人表達自己的平台,副作用卻令更多人掩飾自己。有相有真相?Photoshop與美圖秀秀足以毁滅真相;「身份」可以造假,可以匿名,甚至可以集體創作或者不存在。

人與人的溝通反而多了重重阻隔,言論極端化的網絡現象再發展下去,社會可能沒有個人觀點,就像微信那樣只有派別和追隨者,容不下獨立思考的空間,加闊網絡勢力的貧富鴻溝,形成恐怖的社會「病態行為」(pathological behavior)。加拿大國會最近通過新法禁示威者騷亂或非法集會時幪面,最高可判監十年。容不得面具的新例惹全球關注。

顯露真我

現代人戴太多面具,多到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最近,幪面網絡歌手龍小菌反潮流,脫下面具以真面目示人,標致的面孔引來各方好評,很多人相信她的「自我引爆」能令歌唱事業再上一層樓,歌手也自言沒有面罩顯露真我更自在。
面書隨即有人開玩笑,假扮龍小菌呼籲紫荊女俠露出真面目,跟她合唱。偽紫荊俠的回應可圈可點:「我不會除下面具,因為戴面具才可以講真話,以真面目示人,卻只能講假話。」令占飛即時聯想到《歌聲魅影》的故事,法國作家Gaston Leroux嘔心瀝血的小說作品。
故事大家耳熟能詳。Phantom天生容貌有缺陷,自幼跟着馬戲團表演,一生被當怪物看待,選擇在劇院地底居住,他的自卑來自面容、自大卻來自天賦的嗓音。Phantom對女主角一見鍾情,一次不經意地揭開面具後女主角驚駭不已,她的幻想跟二人關係也一同破滅。
今時今日,網絡就像Phantom的面具。網絡營造的神秘感十分吸引,很多人喜歡透過網路聊天室、部落格結交從未見面的朋友,對這些熟悉的陌生人投以無限幻想,但很多關係都是見光死。
龍小菌的故事有點像2006年改編自日本漫畫《カンナさん大成功です!》的韓國笑片《醜女大翻身》的味道。電影女主角是擁有天籟美聲的胖女,因為外表而只能當幕後代唱,後來她為了所愛而全身大改造,成為天皇巨星,但卻因此而迷失自我。

市場價值

龍小菌原來也是失意樂壇的250磅胖子,後來為人師表並以幪面歌手出道,成功以神秘感和實力殺出了一條血路,每次戴面罩出席公開場合甚至在街頭唱歌,為的是希望大家為聽歌而聽歌,是一種反偶像、反明星的行徑,也帶給香港這個「只有娛樂圈沒有樂壇」的反思。她愈是隱瞞真面目,愈是惹人好奇,引起傳媒追訪,擬拍到真實面貌。在保留了頗長時間的神秘感後,龍小菌終於除下面具,自揭真面目,也成功製造了新聞。
揭開神秘面紗還我本來面目後,龍小菌會否如網戀一樣容易見光死?她已不再是市場的唯一,這種「隨波逐流」是否仍有市場價值?她的本我實力能否助她在演藝圈佔上一席位?
記得政治童話電影《V煞:人民反擊戰》(V for Vendetta)的結局嗎?女主角在抗戰中犧牲的V的屍體前,好奇心的驅使下,她有理由揭開他的面具作最後弔唁,然而她沒有,由得他與其神秘感隨着國會大樓上空燦爛的煙火和華麗的音樂中化為灰燼。
V的面具代表了一種尊嚴,龍小菌的面具也代表一位專業歌手捍衞自己的尊嚴。龍小菌的自我介紹是向夢想進發的唱作歌手。她的夢想是什麼?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寄望她勇敢無畏之下,不會甘心被世俗騎劫自己的信仰,更期望她失落的只是面具而不是夢想。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The end of facebook

始於梁文道和占飛的文章,蘊釀多年,最近著手收拾顏冊內的細軟。確切地感到這無遠弗屆的社交工具弊多於利,令人目眩神迷。或許真的不再需要那些所謂的資訊,不再需要觀眾,不想再為不明來歷的消息動怒。用了顏冊反而更少思考,更少新養份,毫無分寸的分享發洩個人情感。

荒廢一段時間,合該沉澱一下生活所得,關於工作,尤其空白。Xanga結業,就落腳在此。

忙不是藉口,等車坐車時寫,該好好利用昂貴的高智能手提電話。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21535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The end of Xanga

十分無奈,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是Restaurant City 結業,然後是 Google Reader 宣佈結業,然後是 Xanga 宣佈結業。網絡市場的力量比現實更快,容不下一點文字的空間,容不下一點感情的考慮。

2004年1月30日開始,由一天一篇,一星期一篇,一個月一篇,一年一篇。

特存此照,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http://chycsy.xa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