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給肥佬黎的信 占飛

黎智英先生,我識得好多人封你做偶像,我也認為你是個聰明絕頂嘅人。但你再叻,都叻唔過美籍澳洲裔跨國媒體巨子梅鐸(Rupert Murdoch)。你嘅《蘋果日報》與《壹週刊》在香港和台灣也文也武,但梅鐸嘅《新聞集團》已在英美兩地叱咤風雲,旗下嘅《泰晤士報》、《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霍士電視台與剛剛摺埋嘅《世界新聞報》,往往牽着民意嘅鼻子走,因而能夠左右大局,令政客聞風喪膽。唔好話我知,你冇諗過升呢做梅鐸第二。

不過如果以前嘅梅鐸係你嘅學習對象(role model),今日嘅梅鐸就應該係你嘅警惕和教訓(cautionary tale)。傳媒是一門危險的生意,一個報業巨子可以極速淪為落水狗。梅鐸的報紙以低級趣味和譁眾取寵的報道,吸引讀者做「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 嘅癮君子,結果晚節不保,到八十歲還要被千夫所指,大有可能遺臭萬年,成為新聞系學生嘅反面教材。

小市民是主要對象

一直以來,《蘋果日報》的成功方程式是將英國有閒階級的文學傳統顛倒過來︰在它的編輯眼中,窮人的苦痛和掙扎是莊嚴的悲劇,而有財有勢的人的墮落和失足卻是「滑稽的救濟」(comic relief)。問題是這樣一份把「普通人」三個字大寫的報紙真的懂得普通人嗎﹖這樣一份無時無刻都在鼓吹民主(for democracy)的報紙真的盡了所能為社會創造出民主的條件(prepare its people for democracy)嗎﹖

削弱獨立思考能力

《蘋果》一開始就選擇了站在老百姓、小市民的一邊,但同時它又明目張膽地貶低這些老百姓和小市民,假設他們都是愚蠢、勢利、拜金主義、自私、膚淺和貪婪﹔並根據這些假設制定報紙的編輯方向和內容組合(editorial mix),以及新聞的定義和報道的角度。結果,《蘋果》一方面恭維讀者,將他們的人民力量釋放出來,使他們夠膽挑戰權勢和向政府說「不」﹔另一方面,《蘋果》傲慢地對待它的讀者,侮辱他們的智慧,「軟銷」反智,日復一日地削弱讀者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這就是《蘋果》作為一份為普通人辦的報紙的內在矛盾,一如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不斷鬥爭,是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

誠然,對於一份成功的「普通人報紙」的投資者、管理層和編輯部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怎樣讓報紙與讀者的關係不致淪為剝削性(exploitative)和操縱性(manipulative)。這個誘惑時刻存在,因為大部分讀者都像綿羊般過活。他們是沉默的、被驅使的,不論是守成還是破壞,都是被動的。

其實《蘋果》毋須變得更加「博學精英」(highbrow),我們也不期望它像《讀者文摘》一類的刊物那樣要「激人以道德」(move one to virtue)。只是倘若《蘋果》仍舊忠於其辦報理想,那麼就算不可能完全揚棄它那一套譁眾取寵的蒙昧主義,也要好好將報紙愈來愈強烈的反智傾向撥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