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到了新部門一個月了,忙得不可開交,時間呼嘯著過。緊張時肚痛,非常頻繁。下班後仍然不能忘卻工作,無心閱讀。有點糟。但我知道四個月後所得必定甚豐。

參加了健身中心,花了一萬元買專業教練的指導課程,隔天練習,三次下來效果顯著,腰圍下圍大腿各少了一吋,大喜。

《國家地理雜誌》來了,頓感《新聞一週》與《時代》都不是我的茶。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令人愈變愈膚淺的facebook 占飛

物極必反,面世不足八年,但好多人已經冇咗佢唔得的facebook(FB)開始成為一股強烈反撞力量(backlash)的攻擊對象。Google推出的G+其實是對FB的一種轉彎抹角式的恭維(back-handed compliment),但不斷有人因抗議FB的隱私政策而退出,卻是不爭的事實。當然,比起它超過五億註冊會員,這些向FB說不的人只是極少數。但愈來愈多人抗議和質疑,正好給予我們一個機會去反省FB的功過和利弊。

FB的創始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多次強調,FB的存在意義在於為用戶提供極之方便而又非常有效的途徑,使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各式各樣的聯繫(connection)與分享(sharing)。這種聯繫的特性與分享的內容對FB來說並不重要,也不是它關心的事情。事實上,FB供用戶使用的網絡軟件分明就是要鼓勵他們建立重量不重質、淺薄和脆弱的人際關係。當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在她的FB賬戶中列出二千個FB朋友,你就知道FB怎樣重新界定和稀釋「朋友」一詞的含義。

生命不止是數據庫

最早提出「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一詞的電腦科學家及軟件設計師Jaron Lanier在他You Are Not a Gadget一書中指出,我們要在網上的虛擬世界存在並擁有一個明確的身份,須先把自己縮小、壓平和簡化,以符合電腦一套獨特的描述語言。Jaron認為,即使最先進、最聰明的電腦軟件也無法捕捉到人的個性及與其他人的細微差異。它擅長做的是,把人的資料收集、組織、分類和展示出來。問題是,資料–不管有多詳細或多瑣碎–永遠無法完全呈現現實,而生命也絕不止是個數據庫(Life is not a database)。

FB畢竟只是一個大學二年級生的發明,雖然這個二年級生聰明絕頂,但他關注的問題與世界觀實在狹隘得令人失笑:你的生活有多精采(必須用相片證明)?它千方百計鼓勵你與同輩及朋友聯繫及分享,卻沒有言明你要付出的代價,就是你個人的獨特性和自我意識。

讓人變得人云亦云

它幾年前推出的Open Graph號稱互聯網有史以來最具改造力的發明,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讓使用者一覽無遺地知道同輩及朋友最近看過什麼電影、書籍和電視節目,以及光顧過哪一家館子和酒吧;使他們可以跟着去看同一齣電影、同一本書和同一個電視節目,以及光顧同一家館子和酒吧。換言之,Open Graph要推廣的,是一種盲從附和的羊群心理(pack mentality);要促進的,是一種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講扎克伯格發明FB過程的電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有一個角色說:「從前我們棲身於農田,之後我們棲身於城市,現在我們棲身於網上。」但那是什麼樣的一種生活呢?是一千萬個在FB上互相聯繫的人去看同一齣電影、買同一件產品和光顧同一間餐廳嗎?實情是,我們首先要有一個完整的自己,才可以與別人分享自己 (You have to be somebody before you can share yourself)。
得漸漸退出 facebook,只是相片太多,真的不好處理。

今天是在天堂的最後一天,明天又得開始拚命。


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給肥佬黎的信 占飛

黎智英先生,我識得好多人封你做偶像,我也認為你是個聰明絕頂嘅人。但你再叻,都叻唔過美籍澳洲裔跨國媒體巨子梅鐸(Rupert Murdoch)。你嘅《蘋果日報》與《壹週刊》在香港和台灣也文也武,但梅鐸嘅《新聞集團》已在英美兩地叱咤風雲,旗下嘅《泰晤士報》、《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霍士電視台與剛剛摺埋嘅《世界新聞報》,往往牽着民意嘅鼻子走,因而能夠左右大局,令政客聞風喪膽。唔好話我知,你冇諗過升呢做梅鐸第二。

不過如果以前嘅梅鐸係你嘅學習對象(role model),今日嘅梅鐸就應該係你嘅警惕和教訓(cautionary tale)。傳媒是一門危險的生意,一個報業巨子可以極速淪為落水狗。梅鐸的報紙以低級趣味和譁眾取寵的報道,吸引讀者做「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 嘅癮君子,結果晚節不保,到八十歲還要被千夫所指,大有可能遺臭萬年,成為新聞系學生嘅反面教材。

小市民是主要對象

一直以來,《蘋果日報》的成功方程式是將英國有閒階級的文學傳統顛倒過來︰在它的編輯眼中,窮人的苦痛和掙扎是莊嚴的悲劇,而有財有勢的人的墮落和失足卻是「滑稽的救濟」(comic relief)。問題是這樣一份把「普通人」三個字大寫的報紙真的懂得普通人嗎﹖這樣一份無時無刻都在鼓吹民主(for democracy)的報紙真的盡了所能為社會創造出民主的條件(prepare its people for democracy)嗎﹖

削弱獨立思考能力

《蘋果》一開始就選擇了站在老百姓、小市民的一邊,但同時它又明目張膽地貶低這些老百姓和小市民,假設他們都是愚蠢、勢利、拜金主義、自私、膚淺和貪婪﹔並根據這些假設制定報紙的編輯方向和內容組合(editorial mix),以及新聞的定義和報道的角度。結果,《蘋果》一方面恭維讀者,將他們的人民力量釋放出來,使他們夠膽挑戰權勢和向政府說「不」﹔另一方面,《蘋果》傲慢地對待它的讀者,侮辱他們的智慧,「軟銷」反智,日復一日地削弱讀者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這就是《蘋果》作為一份為普通人辦的報紙的內在矛盾,一如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不斷鬥爭,是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

誠然,對於一份成功的「普通人報紙」的投資者、管理層和編輯部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怎樣讓報紙與讀者的關係不致淪為剝削性(exploitative)和操縱性(manipulative)。這個誘惑時刻存在,因為大部分讀者都像綿羊般過活。他們是沉默的、被驅使的,不論是守成還是破壞,都是被動的。

其實《蘋果》毋須變得更加「博學精英」(highbrow),我們也不期望它像《讀者文摘》一類的刊物那樣要「激人以道德」(move one to virtue)。只是倘若《蘋果》仍舊忠於其辦報理想,那麼就算不可能完全揚棄它那一套譁眾取寵的蒙昧主義,也要好好將報紙愈來愈強烈的反智傾向撥亂反正。

碰見了神仙 劉行薑

如以為今天會講一些北京靈異事件或介紹算命師傅,那就要讓大家失望。

其實不是我遇見神仙,而是SOHO中國老闆潘石屹在北京CBD賣地後在微博說的,源於一塊地皮,在零對手與底價保密下,中信銀行與中信集團組成的財團居然在標書中出價同底價一樣。而這次一共有九塊地招標,總底價為169億元(人民幣.下同),以最高投標價計算,出價為246億元,溢價達45%。就只有這一塊地,投標價跟底價一模一樣。所以,大家不要再講國家體制訓練不出人才,就憑這種能將底價算到小數點後一個位的分析團隊就絕對是世界級。

這自然引來不少批評,罵的不是說結果內定(大家對這也習慣),而是中信為什麼這麼摳(北方用語: 一分錢都不想多花的意思)。這就好比香港選特首,就算你是阿公欽點,你也不能視民意如浮雲,不用腦去幹事。憑這,就感受到一國兩制的一國。

但最弔詭的是,過了兩天國土局就說中信銀行違反銀行法規定:銀行除了自用物業外,不准直接投資房地產。坦白地說,這規定誰都知道,同時中信財團方案去年就給國土局,如不合規,早就應通知不讓投標。加上去年年底CBD賣地,民生銀行也能投到,那為什麼過了半年,又是銀行,又是CBD用地,就不給中信,所以不要說內地政府不重視民意。

這次賣地,除了一塊給韓國三星保險投到外,其他八塊地皮中標者都有國企背景。為什麼會出現一家外企?因為去年CBD賣地,一開始無講不給外資玩,不少公司都花錢找設計師做方案投標,港人熟悉的就有和記黃埔、九龍倉(做個方案,少則人民幣四五百萬,過千萬也不為過)。交了方案後,到第二輪投標出價時,國土部卻遲遲不公布外資保證金賬戶,一直到投標前幾天才公布,筆者也在外資參與過投標,幾千萬美元要從外地打進內地連同相關檔(不少檔要出資公司在註冊地找中國大使館認證),不是幾天能辦到的事,這就引來外資不滿。這就好比你一開始就知道不會跟那個三十多歲剩女結婚,還是要跟她約會,浪費別人青春,最後人家逼你結婚,沒退路時就說性格不合,想專心工作,你說缺不缺德。所以,為了安撫外資,同時也顯出北京CBD是國際級的商業中心,就讓一家外資來玩玩。

這次賣地也搞了差不多兩年,本來打算2010年初招標,但由於那時房價暴漲,再加上2010年3月在北京舉行兩會敏感時間,如這塊CBD寶地公開拍賣,一定拍出天價,再經媒體與網路宅人之手,必然得出政府無視高房價的結論,明顯是跟中央過不去,那不要說官員仕途會蒙上陰影,隨時烏紗不保。所以,這才定出一系列規則,除了價錢,還有看方案、企業資質、財力、長遠對政府稅收貢獻等等。這樣一來價錢反而不是最重要,也加進不少主觀成分,提供操控空間。你就看這次其中三塊地皮,SOHO中國出價都是最高,但最後顆粒無收。

結果,也是政府祈望的,沒拍出天價,現在成交價以樓面價算為2.2萬元/一方米。如果是通過拍賣會舉牌,最少3萬元。這就是政府讓利與企業,誰買誰賺錢,也是為什麼中標者都有國企背景的原因。

如私企拿到,就官商勾結,給外企拿到,罪名更嚴重,通番賣國,賤賣國有資產。那只能給國企,雖則他們賺了錢也不分給我,但最少也可以安慰自己:他們賺到的也是間接屬於國家的。

這樣一寫後,我的思路馬上清晰(真的是「動筆動思考」,請原諒我擦《信報》鞋),了解到潘石屹的用心良苦。潘老闆比誰都熟悉遊戲規則,知道這次投標沒自己什麼事,但還花錢與精力來做方案,跑龍套,為啥?如果沒有他出高價,那幾塊地就又給神仙用底價投到。他的參與最少也能幫政府增加點收入。

最後,要用一句網上看到的話做結尾:「只能說,調控之下,北京向國企央企大肆賤賣土地。CBD今後發展估計要危險了。像金融街一樣,滿街國企國資,一點活力都沒有,像死人街。」
月尾錢花得差不多了,就專心閱讀。

《中國人,活得好沒有尊嚴!》讀到了一半,溫州高鐵就撞了,掩卷讀不下去,無語問蒼天。王光亞又恰如其分地來香港撒野。到底意難平,就去找劉迺強的喳。坦白說也很膽怯,閱歷學歷都不及人,言辭邏輯故然不盡善美,但至少要讓他知道八十後不是一個模樣。送共狗一幅白眼看青天。

《松鹿图》清 朱耷

每天閱讀,很多文章都覺得精彩,都想一一轉載。即使電話多麼先進了,處理大篇章的文字還是不便。

在讀《女人就是女人》,香港真的廿年如一。

終於有餘錢月供股票。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過去的中國歷史、亞洲歷史裏,從來沒有香港人在政治上奮鬥的歷史。可是現在香港人卻關心政治了,我勸香港人,不要那麼笨。香港人真正的努力方向是搞經濟。經濟搞起來,你的國家就怕你,你就是老大,就這麼簡單。香港人可能聽我這麼說會不高興,因為一搞起政治人就會上癮,很爽。」─ 李敖。

確是金科玉律。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救救孩子 還他們生路

有些人,沒有吃過中共的苦頭,但佔盡中國的好處,就指責反共者的不是。典型的愛國愛黨論。看來相比起我那 $1680 一去不回的學會會費,還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我難受的。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不能忍受,亦無法安慰自已,真想放棄。親愛的離開了只是三星期,我經已燥狂得要死。淘寶都拯救不到我。怎麼辦?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梁文道的訪談,有這麼一段:

讀:跟日本國民性格無關嗎?不是因為日本人認為自己不能在公眾場合丟臉,或者言行不能失禮嗎?
中:當然,我們會覺得自己的言行應該得體。地震發生後第二天,有一個年輕母親剛生了孩子不久,因為無法餵哺孩子而焦慮不堪,只好到店舖排隊,耐心地等了好幾個鐘頭,終於拿到了奶粉。有媒體訪問她,她說等了很久,很開心、很感激終於拿到奶粉給孩子。那個記者也感動得在鏡頭前落淚。大家確實很守規矩,等了一個鐘頭又一個鐘頭。



如果在香港,孕婦們應該又在罵政府了。

王碧雲出了新書《末日酒店》。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最近迷上三件事,淘寶、Restaurant City 與 Gossip Girl S4. 這三寶令我不花絲毫氣力輕鬆邁進七月。一年又過了一半。唉,APC 也已夠一年,是時候寫期中報告。花了好幾天很用功地收拾了diary 和 logsheet,搞得我兩眼昏花。

仔細的想了想進修的計劃,想到錢,就停下來。真蠢,怎麼不一開始就想到錢,白白浪費腦筋。

到了五十元店理髮,髮型師也是一種"女孩子不應該來這種地方"的眼神。對不起,我愛你。因為你快,因為你不吹水,因為你便宜。

男友不在,媽媽不在,姐姐與家中寵物找喳。尚算閒適,因此敷了個美白面膜。每次 site inspection 都把我烤焦,再不變白些,男友轉投上海寶貝懷抱我也怪不得他了。還是得堅持每天做防曬才行,唉,好累 ............


生活就是生活,不必柴米油鹽都浪漫。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本周日就是CFA考試的大日子,朋友們那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志氣叫我汗顏。Shit,原來不知不覺已蹉陀了九個月。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最近多想了獨居的事,拈量一下經濟能力後還是作罷。我渴望獨自生活,沒有家人,沒有男朋友,最好只有一尾魚,什麼都沒有。掛一幅 Han Bellmer,一房子的高跟鞋,馬鞭草的香燭,工作的疲勞能於安靜的家居淡化,而不是被電視嘈音或家中瑣碎的爭吵掩埋。所以還是得努力工作,和更努力地學習理財。

最近在讀《反烏托與自由》,因病進展緩慢。這個感冒真狠,累得人失去所有活動能力。


也想讀《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