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聖誕就在貴族松,寒雨,燒烤,mulled wine之下過去,最後的一天留給mccafe 與 panash 的puff,河畔白鷺伴我劃上假期的句號。今年的主題曲換上Last Christmas, Ariana Grande的版本。

月初考試,死去活來,一直想寫點甚麼,但人乾澀至極。挑戰了冷氣一科,未知結果如何,但總得為渴望的東西花些功夫,如聖誕樹,如電單車,如測量師執照。

聽了Ed Sheeran 的 photograph,提醒了拍照的意義。不公諸於世也該多紀錄光亮的時候。

考試完畢復又開始晚跑,冬天的裝備都用上了,肌肉與心肺感覺更好,只是耳朵冷的赤痛。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自由、民主、公民、普選、法治,似懂非懂。Rule of law, Rule by law, 怎麼區分?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news/volokh-conspiracy/wp/2014/07/20/by-prof-philip-hamburger-rule-of-law-vs-rule-through-law/

從接觸政治到認識政治,空間很大,以上字眼此刻用得爽快激昂但並沒有學懂,或許由 Hannah Arendt開始。

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看別國如此費周張保護城市裡的野生動物,香港人是不是認為很傻?最近家人在商量搬家,才想到居於郊外的一個好處,是不時有自由的小貓睡到我床上,提醒我,世界不是只有人類。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為何當年希特拉可以執行如此喪心病狂的殺人任務呢?難道德國人都是泯滅良心的禽獸嗎?

其中一個說法是:納粹擅於將罪惡行動細分,細緻分工令道德責任變得模糊,分工愈複雜,參與者愈不會對罪惡有所愧疚。把猶太人押上火車的,覺得只是把人送上火車而已,殺人與我無關。設計計劃的覺得只是把所思所想寫成文件,打兩個電話,沒有親手殺人。親手按下毒氣掣的覺得只是遵從上級下達的一個命令而已。策劃者對受害人有實質距離,執行者對受害人有心理距離。一層又一層的結構,只要有任何一關有足夠的人有良知反抗,行動都不會成事。─ 陳心遙 信報 2014年9月3日


我只是負責審批遊行路線;我只是負責傳達上級指令;我只是負責開車;我只是負責架好鐵馬;我只是負責疏導人群;我只是負責限制學生活動範圍;我只是負責點算人數;我只是負責講冷靜D;我只是負責拍照;我只是負責錄影;我只是負責堅定地站著緊守防線;我只是負責抬示威者的左腳;我只是負責抬示威者的右腳;我只是負責抬示威者的左臂;我只是負責抬示威者的右臂;我只是負責匯報現場情況;我只是負責拿著胡椒噴霧;我只是負責帶示威者上車。

高層決定,前線執行。政改方案的推手們,為何要警察們收拾你的爛攤子?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因應知識型社會的發展,教育制度也隨之改變,包括推動多元學習、增加大量副學位課程。可是,極為精英、競爭化的風氣從未改變,升讀大學資助課程比例仍然維持大約18%,即極少數比例的學生能夠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諷刺的是,社會大部分職位卻要求大專程度以上的學歷,故看不見教育政策正在配合所謂知識型社會的發展方向。

資助制度 必須改善

由於基層家庭子女的社經狀況不佳,在學習過程中處於弱勢,因而較難獲得平等的高等教育機會。當基層學生在高中階段被淘汰後,雖然有大量大專副學位課程可供報讀,但他們要由副學位晉升至學位課程,可能得花上四至六年時間,即使資助學位一個學年也得大約用上5萬元,即使他們能夠申請學資貸款,畢業時可能已背上10萬元學債。早前有研究指出,不少大專生正正處於這個困境,700多名受訪大專生平均欠學債13.4萬元【表】。

可見,現時極其扭曲的教育價值,加上極度不足的資助制度下,已形成荒誕的教育困局。知識不但未必能改變命運,而且很可能引致生活每況愈下,但基層學童身處這種狀態,根本別無選擇,惟有take it or leave it,前路仍然茫茫,最終教育求脫貧只是一場夢。

畢業後一身債務,這合理嗎?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第三個學期經已過了兩週,鼓氣勇氣選修冷氣。上課似懂非懂,看著鄰座輕鬆完成題目,每個週未都得急起直追,必要時得補習。每到週日下午,都很是難受,怎麼就不能輕鬆過日子。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不搖旗吶喊就等於甘於被套帽子。

http://book.douban.com/review/4494652/

為何當年希特拉可以執行如此喪心病狂的殺人任務呢?難道德國人都是泯滅良心的禽獸嗎?

其中一個說法是:納粹擅於將罪惡行動細分,細緻分工令道德責任變得模糊,分工愈複雜,參與者愈不會對罪惡有所愧疚。把猶太人押上火車的,覺得只是把人送上火車而已,殺人與我無關。設計計劃的覺得只是把所思所想寫成文件,打兩個電話,沒有親手殺人。親手按下毒氣掣的覺得只是遵從上級下達的一個命令而已。策劃者對受害人有實質距離,執行者對受害人有心理距離。一層又一層的結構,只要有任何一關有足夠的人有良知反抗,行動都不會成事。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閉著眼,耳機忠實地隔開四周的噪音,當務之急是專注蒸發汗濕了的背。奔走了一天,大腿跟褲管經已黏得如第二層皮膚。頭靠在左邊的牆壁上,太陽穴的血管脈動,在大腦沸騰了一天的血液爭先恐後湧出去;小腿稍稍抬起,前腳掌後腳跟一股暖流,血液又挾帶著氧氣前仆後繼到來支援。我們使喚我們的身體,多不客氣。

右大腿抵著的是哪位姑娘的PRADA手袋?鈍角共鳴著列車的搖晃,一下一下地刺進來,列車俯衝時則一直抵著不放。這點小事,別費神張眼。總比早上跟渾身冒著熱氣的男人背貼背好。只是每次靠站,還是得撐開眼皮看一下有沒有我要找的人。

拼命擠上來的臉孔淹沒在車廂中,人體紛雜的氣味復又淹沒了車廂。車門開了又關,關了又開,總是合不攏,像對面座那太太的一雙大腿。面前一堆屁股,搖搖晃晃的屁股,騷動不安的屁股,無處容身。

目光遠遠穿越十多雙肩膀,落到車門附近一個頂著白髮的後腦。是你嗎?但他挺拔的身驅在人群中太亮眼。再看過去,扶手下一個用力伸展手臂握緊把手的少婦人,弧度誇張地挺著肚子。是你嘛?看下去卻是四吋高的坡跟。乘客太多太擠,目光可及之處都搜索過了。閤上眼,發覺本來奔騰的血液都已平靜下來。

手袋鈍角又重重地刺了右大腿一下。

前方人與人之間的隙縫,一雙修長的腿包裹在卡其色的斜布褲裡。右腿筆直的褲骨顯得左邊褲管的皺痕突兀,束的是啡色皮腰帶,跟腳下厚重保守的黑皮鞋太不相襯。斜布棉褲子都會熨過的人,豈會忘了這些大細節。疲倦的髮尖,卡其色的褲管,規律地隨著列車晃動,只是右褲管晃的幅度總是比較大,都貼在左腿上了。

就是他。

正值壯年,頗瘦削,整潔的外表得費多少額外的力氣維持。高高隆起的右肩支撐著不屬於它的重擔,歪斜的上半身擔起所有尊嚴。超越極限的姿態。

他應該介意吧?快要靠站,列車停下時人群流動時就是時候。我隔著重重人,直勾勾地看著他,等待跟他四目交投的一刻。

終於看到我,但眼光躲開又回來。我回他一個肯定的眼神,一邊低頭按手機,一邊不徐不疾地站起身。他左右手交替抓著上方的把手,擠過幾個人,大步移過來,利落地轉身,雙手緊握扶手,緩慢用力地坐下,迅速流暢以袋子掩蓋塌陷的右褲管。疑惑的不解的好奇的目光四面八方射過來。

列車開動,那手袋的鈍角,又再重重地,刺了一下,卻刺不進,最堅毅的腿。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又一個悶熱的晚上, 跟運動胸圍縛鬥過後經已汗流浹背。 "跑步最痛苦就是穿上鞋子的一刻",這話半點不假。

慢步到起點,一直不在狀態,好睏,肌肉軟軟的使不上力,胃氣冒上來又退下去。大橋下依舊安靜黑暗,停滿了大貨櫃車,煎熬了一天的引擎還在散熱。四頭肌嘣的一聲,像斷絃了,又像回復原位;臀大肌那一堆繩結慢慢鬆開;髖骨關節轉動時齒輪格格作響。四周安靜得筋肉的對話都聽得見。

黑暗中有雙眼在凝視。是車上有人嗎?或是我礙著某個憋了一天的貨車司機? 下背繃緊痠痛得要命,來個三角式最有效。張開手,慢慢側彎腰,雙眼轉向指向天空的左手,左後腰在拔河,但我還是看見了,看見了我的左手,看見了凝視我的那雙眼。

原來是你。這夜的月亮亮如頂頭三米的街燈,亮得能把物事照出倒影,亮得無法直視。彩虹色的月暈一層又一層,層層放射到面前的小路。每一步都踏在月色上,五公里過去了,氣喘但不至於喘不過氣,肌肉有點麻但不至僵硬,心跳清晰強烈但能負荷。各方面都配合得不錯,這次很有機會跑進60分鐘,月亮對女性果然特別眷顧。

油站已關門的深夜,四野無人,呼吸聲腳步聲都在黑夜中溶化。這一段路沒有街燈,兩旁的樹與鐵絲網掛滿攀藤,月光滲透不到。使得前方的輪椅特別亮眼,無法忽視。熟悉的LED粒狀發光體釘在輪子內外,藍紫粉紅黃綠白幻化著。跑近些,即使還是800米的距離,也看到輪椅上疊坐著兩個人。再跑近些,應該是小女孩坐在父親的大腿上,兩人都在抬頭望月。順著兩人的目光看去,月亮不在,看向後方,也不在。

一直追著他們跑,稍微加速,但總無法超越,呼吸腳步已沉重了許多。勉力維持節奏,來到最後兩公里。

前方亮起紅燈,輪椅緩緩停下來,終於與他們並排。女兒穩坐在父親大腿上,一雙小腿前後晃動。父親輪廓年輕,但萎縮的身驅與病容令他蒼老。那父親額上的汗亮晶晶的。我退後一些,不想展示我的肌肉與汗。三人默不作聲,只有電子燈光激烈地發光發亮。

風微弱得很,腳步停下來就更熱了。綠燈亮了,渾身發燙急不及待奔出去。眼角卻看到輪椅上的一節LED燈帶鬆脫,卡在輪子裡。雙腿比腦子快,我該回頭幫忙嗎?小女兒會處理吧? 一邊慢下腳步一邊別過頭察看,此刻巨大的月亮如落日凝在地平線,耀眼又矇矓的月光下,女兒好像跳下了車,父親好像站了起來蹲到輪椅旁。我趕緊閉眼回頭,背著月亮狂奔,不看影子。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鄰座一對穿著斯文便服的中年男女,年紀四十左右,客客氣氣的在點餐,相敬如賓既不是夫妻情侶,但交談語氣輕鬆又不像同事。留意到他倆,是因為女人的連身裙花式漂亮---紫藍色底色,巴掌大的百合花定位印花。平整的雪紡材質---以她的年紀氣質膚色穿來十分合宜。

女的突然驚詫地唉吔了一聲,大既是忘了甚麽遺下了甚麼。她匆忙一邊交代一邊收拾,著男的先吃別等,她去去就回來。男人連聲叫她別急。

女的走後,男人望著她的座位,像在檢討,又像在努力想起某些事情。他望望左右兩邊,抬頭招手叫侍應生,吩咐食物要晚十分鐘上桌。在旺角的一家連鎖西餐廳,這要求不算過份,但也令侍應生停頓了一下,或許落單系統不設這個按鍵。

這漫長的十分鐘,男人一再轉頭看向餐廳門口,一直撫著電話。女人來電,應該是勸他先吃別等,她還需一點時間之類的。男人收線,繼續靜靜地等,侍應經過時吩咐她往女人的水杯加水。

過了兩三分鐘,男人急忙招來侍應,說食物"現在"可以上桌了。過了一分鐘,食物沒來,再催一次。

我替他著急,連鎖餐廳的上菜時間顧客從來管不著,但他實在走運,15秒後,意粉來了,接著比薩也來了。就在上比薩的侍應剛好帶著木托板離開桌子的三米距離,女人小喘著氣閃進店門,一邊整理髮鬢一邊走來坐下,。少不了的連聲不好意思,少不了的沒關係。

男人切了一角比薩送到她的盤子。她一口喝了大半杯水,用手拿著比薩咬了一口,熱烘的芝士還能牽絲,意粉的熱力還夠傳出生蒜茸的香氣。

我鬆一口氣,咖啡不經不覺全涼了。如果能替他多憂心一件事,我祈求雲層堆積的暗黃天空,為男人的用心,暫宜別下雨。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每個週末上健身房已成了習慣。一直好奇這公司怎能抵住食人的租金。終於,收到了搬遷的通知。新會所的資料無可奉告,只得退會。

開始跑步以後,加倍感到健身的效果。鍛練過腿的翌日跑起來步履輕鬆很多,耐力也明顯增強了。借了些跑步的書,添置了昂貴的防汗耳機。終於到達十公里的範圍。儲蓄跑步里數的同時,呼吸跑姿都該多注意,日後糾正不容易。

買到了十月底全國韓國旅行的機票,首要平安。馬航的客機被擊落了。死不足懼,但垂直下墜的一分鐘該有多漫長痛苦,不敢想像。

反佔中的攤子到處可見,一眾鼠輩可笑可憐。叫囂掩蓋不了他的匱乏虛空,盡其一生未獲一睨,做夢想不到有派上用場的時候。芮成鋼有這麽想過嗎?

最近工作經常要與業主周旋,常為小事僵持不下,很是為難。工作為了什麼?人生就只有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嗎?加入NGO的想法常在腦中纏繞著。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多麼好的旋律,剛剛好的聲音。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剛跑完8公里的新路線,屯門市中心到朗邊。NIKE+ 失靈,沒了興緻。何時能突破8公里?想借些名人說跑步的書,還挺搶手,得預約才好。

最新看的這本《雪豹》。完美了我對探險家的印象,以往愛讀的馬可孛羅系列夠刺激,也開了眼界。但探險家絕不止於旅行者與運動員的混合體。Peter Matthiessen的心路歷程、修行感想、沿途的心境變化。喜馬拉雅山的確只適合心靈高度配得上它的拜訪者。加以作者對四周景物的描寫,極盡詩意(刻意查了中文翻譯者的資料,真感激出版社找到這麼匹配的譯者)。與挑夫的互對也花篇幅,不像其他探險家刻意淡化他人的支援。的確是經典。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一位好幫手得了焦慮症,幾乎每天見面的小巴司機中風入院,接連的消息。萍水相逢,卻難過得很,因為他們都是好人,不知不覺地令世界更美好,卻沒有好報。如果有神,如果有所謂的考驗,希望這是其一。但我知道沒有,眼前只有我的一雙手,因此我必須為他們做些甚麼,必須,不怕多事,他們有何不測,將會是一生的遺憾。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迷上了跑步。六月下旬開始,跑了4次,最遠8公里。短期目標10公里,長遠希望能跑半馬拉松。上網搜索跑步,健身的資料,真高興開拓了新領域。以往也有跑,只為了比賽練氣,無比沉悶,無法理解跑步的人的心態,但此刻的我老在想辦法騰出時間來跑步。

古典音樂還是有聽,但沒有組織性地學習,看看作曲家的名字,遇到悅耳的旋律就看一看曲目。

結他的弦終於換掉,彈了一個晚上,僵硬但感覺還在。想來大學以後,根本沒甚麼嗜好,健身算是其一。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七一

走在人群中,大家都享受著一年一度的團結。但沒有聲音能代表我。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暑假過了大半。澳洲之行畢生難忘,首次如此接近野生動物,置身於廣闊無人的草地原來最是放鬆。

決定趁暑假寫的CA還未動筆。初步打算寫萬寧的工單處理,寓工作與考牌。用了一個晚上,才初步分類了三個月的工單,還未算上輸入資料的時間。不是多困難的工作,但很費時。Log book 也整整一年沒有填過了,真糟糕。

上星期大學同學眾餐,氣氛輕鬆多了。就業進修總要比較,多掃興。

晚上不必上學,心廣體胖。實在受不了一身贅肉。開始在晚上的閒暇跑步,有了手機程式監察,也有了明確的數據分析和目標,曾經最討厭的跑步也沒那麼討厭。

最近乘車時改聽古典音樂,是突然生起的興趣。以往對古典音樂沒有聯想,在澳洲 Cradle Mountain 的時候,急速的氣候變化深深震撼了我。親眼觀察過一晚結冰的草原在晨光的照耀下幻化作一股霧氣;抬頭一天空的繁星,明的暗的近的遠的,輕如煙的星河。世上的藝術,莫不是來自深刻的觀察與體會。真慶幸來得及把握這塊瑰寶的門匙。

當閱讀變成廉價消費 林沛理

一九六八年,法國評論家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驚世駭俗的「作者已死論」,斷言讀者是為文本(text)建構和塑造意義的關鍵角色。作者可以做的,只是在文本中為讀者作出提示而已。他認為應當用記述者(scripteur)來取代作者(auteur)的稱謂,以突顯約定俗成、代代相傳的語言和社會價值對詮釋文本發揮的決定性作用。

差不多半個世紀過去,世界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今日再談「作者已死」已經沒有多大的現實和警世意義。社會當前最大的文化和人文危機不是「作者已死」,而是「讀者已死」(Death of the Reader)。

要揪出殺死讀者的元兇,首先要嚴刑拷問的是免費報紙。報紙對於培養讀者本來扮演重要角色,讀報人甚至可稱得上是讀者的理想類型(ideal type)。看完一份報紙,我們對社會的問題、政府的施政,以至自己的處境,得到一個建基於事實、有根據、有見識的理解和看法(an informed opinion),對我們更有效行使政治權利大有幫助。有謂讀報乃公民參與民主的先決條件,其道理在此。難怪美國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執筆人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嘗言,如果要他在「只有政府沒有報紙」與「只有報紙沒有政府」之間取捨,他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這是報紙的光輝傳統和神聖使命,也是它對讀者的責任和承諾。問題是今日大行其道的免費報紙的心中並無讀者(reader),更不要說大寫的Reader。對免費報紙來說,讀報人只是它要為廣告商捕捉的獵物。它對公眾提出的銷售建議(selling proposition)是:我是免費的,不看我是你的損失。

在提出與接受這個銷售建議的過程中,潘朵拉的盒子打開,報紙與讀者的關係出現質的變化,最終淪為商品與消費者的關係。選擇做那一份報紙的讀者,不再是一種政治表態,不再是「選邊站」,而是單純的消費行為。報紙的立場、格調、路線和處理新聞的方式,不再反映、彰顯和鞏固讀者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報紙作為免費商品,首要的任務不是報道事實,而是娛樂大眾。美國前總統尼克遜恨之入骨的美國名記者諾爾(Erwin Knoll)曾戲言,除了那個你知道實情和真相的故事之外,報紙的所有報道皆百分百忠於事實(Everything you read in newspapers is absolutely true, except for that rare story of which you happen to have first-hand knowledge)。這正是香港多份免費報紙的寫照,雖然公平一點說,即使是放在報攤上賣錢的本地報紙,也不是每份都有抗拒「化事實為虛構」(turning facts into fiction)的免疫能力。

不過,真正殺死讀者的,是比全世界的免費報章加起來都要強勢和犀利得多的全球最大網上商城「亞馬遜」(Amazon)。眾所周知,亞馬遜是賣書起家的;但成為全球最大的網上書店又如何,它心高氣傲的創辦人和集團董事會主席貝佐斯(Jeff Bezos)當然志不在此,賣書對於亞馬遜來說,只不過是一種「吸客策略」(customer-acquisition strategy)。二零零七年,它推出可以儲存多達二百本書的電子閱讀器Kindle,同時以不足十美元的賤價售賣新書和暢銷書,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將最多的書賣給最多的人,而是要在這過程中取得最多的客戶資料。


亞馬遜是當今世上最顧客主導(customer-centric)、以客為尊的公司。它為顧客提供的,是前所未有、無可比擬的購物方便、選擇和低價。它不相信品味、觸覺和審美判斷,認為這些都是看不起消費者的精英主義。它以數據分析(data analytics)和演算(algorithms)來取代書評和編輯判斷,深信只要知道顧客買書的過去,就自然可以掌握他們買書的未來。

如此這般,亞馬遜徹底改變了讀者與書籍、作者、書評人和出版社的關係。它告訴世人,比幾乎一塊三明治還要便宜的書沒有什麼大不了,不過就是一種廉價的消費品而已。亞馬遜要用消費主義打倒精英主義,問題是閱讀根本逃不過精英主義——閱讀最基本的動機,是讀者要從作者那裏學到東西;而不管作者是天才、權威、專家、學者、知情者還是過來人,他們必然是某種精英。所謂經典作品或典籍(canonical works),更屬精英中的精英。所以真正的讀者都有一顆謙卑、受教的心,與自以為精明的消費者是迥然不同的兩個品種。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現實生活如果無法滿足你的敏感度和需要,心裏存在缺口,就需要在閱讀和寫作的世界裏尋找。」因此一個人所讀所寫,就與自己心裏的缺口有關。無法言說的陰暗面,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愉悅,某些無法痊癒的憂傷,作品是答案,還是謎面?- 韓麗珠

什麼都寫不出來,是否一無所缺?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外間的影響 顧小培

我曾想過,如果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身處中國,會怎麼樣?「文革」歷時約十年,始自1966;那時我剛進中學不久。在那個年歲,換了一個地方,縱然是在內地,應該也是求學時期,可能我會是紅衞兵一名。從電影及其他資料來源可見,紅衞兵都是反傳統的,包括反老師及反父母。我相信我的性格完全不是「造反」的一類;不過,若當時不是在香港而是在內地,很難說。首先,如果人人都以父母為敵,我能不「隨眾」嗎?那不是單純的「風氣」問題,因為看來朋輩之間的壓力(Peer pressure)很大:如果不跟從大家走,可能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我自忖勢孤力弱,怎可能獨力跟大夥鬥?如果每一個同學都說要清算某某老師,難道我獨排眾議,趨前去保護他?我應該沒有那麼偉大,更不會有那膽量。最多是在追打老師時,站得後一點。至於父母,我應該會是勸告他們低調一些,反正他們也不是什麼大人物,只要不着意地出頭,應無大礙。人人都如此,我會甘為順民。
上述這些思想,有錯嗎?今天回看,好像是有點兒懦弱,也好像有點兒缺乏主見;但再想想,若非如此,又能怎樣?第一,在一個十多歲的中學生而言,哪有識見?受別人的影響至深。另一方面,當時事實上有極大「群眾動力」(Group Dynamic)。
前天,隔壁「視線所及」有一篇很感人的文章,作者描述他曾在柏林參觀一個叫「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的地方。內有近三千塊黑色石塊,像「一副一副黢黑的棺材陣」,另有文字和圖片,詳盡記載德國納粹如何有組織地迫害猶太人的過程,涉及者可能有三百萬人。那是歐洲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遺下來的名蹟。在另一廂,日本有靖國神社。日本人顯然有不同的情懷。雖然他們是侵略者,雖然他們的軍人手染中國無辜百姓的鮮血,他們悼念的不是受害的人,亦不像德國人那麼,以史為鑑,卻歌頌軍魂。那是亞洲(日本版本)二次大戰遺下來的名蹟。上述兩者帶給我的想法是:到底是德國的「今天一代」幸運,還是日本的「今天一代」幸運?說穿了,兩地的紀念館都有「主觀性」的思想灌輸:德國的前提是「我們的軍人做錯了」,日本的前提是「我們的軍人是英雄」。如果讓他們兩者面對面討論各自所建的紀念館,肯定彼此會指責對方。但若撇開這些「想影響他人」的「紀念行徑」不說,那些「受到影響」的德國人及日本人又如何?
我想說的是:在文化革命中的那些年輕人,顯然都是「受到影響」的一撮。今天回看,不少數(亦有包括他們自己)都知道做錯了;錯,乃是源自外在的壓力。
如此深切的關懷與體恤,是因為醫者父母心嗎?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love

今天才知這歌的背景,如此消極絕望。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到深水埗買電腦去,途中在美孚轉車。電梯上遇到她,光可鑑人的頭皮,四面八方集中在腦筍的幾絲頭髮珍而重之的縛成一束。還個別以黑色頂夾固定住。超越標奇立異的潮流,近乎信仰與儀式的髮型,誰都不得不注目。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讀到那篇文章時,手中讀本正是《新疆地理寶藏記》。二百多幅精品壁畫,多少孤本宗卷,驕傲地在柏林博物館展示。若Mr. Albert 泉下有知,心想的是‘噢我的寶貝’還是‘噢中亞的寶貝’?可是沒有他,或許寶貝們連遺照也沒有一張。旅遊與破壞,其實沒有深思過。

跟舊同事們聚餐,得悉前上司跟秘書搞上了。失望透頂。誤以為聰明人不會犯這種錯,但原來聰明人只是會犯代價太大的錯。

這兩種模糊的偷,如何遮掩,還是偷。


來者是客 請先問禁 占飛 忽然文化


一些極端的文化批判學者認為,旅遊主義不過是帝國主義的化妝和政治正確版,破壞任何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環境和生態。在所謂「遊客的凝視」(tourist gaze)下,城市的性格和價值會遭破壞、重塑、改造甚至扭曲,變成文化批判學者所謂的「被家畜化的他者」和「消費物品」。這樣的分析也許過分極端,卻不無道理。

首先要分清楚旅遊主義(tourism)不同旅行。旅行者自覺是客人,無論去先進或落後國家和地區,都是為了如實地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及自然景觀。

縱使只是體驗和觀察,亦少不免會干擾到當地人的生活,但他會明白自己的角色,於是盡量不去改變、破壞和扭曲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否則便無法達到旅行原來的目的,無法體驗和觀察到「真實」的當地。

恩主心態

可以選擇的話,他們寧可居住在當地人家裏,而不光顧專為遊客而設的酒店賓館。他們盡量避免不去旅遊區,而去還未受旅遊「污染」的地區。以香港為例,他們寧願行郊野公園,而不會去山頂、海洋公園、迪士尼;寧去深水埗、土瓜灣,而不會流連尖沙咀廣東道,旺角、銅鑼灣或上水。

旅遊主義則以消費為主,遊客離不開吃喝玩樂、購物、觀光等等。極端的遊客會有高高在上的恩主心態,溫和的也會覺得我是顧客,我來是促進當地的經濟繁榮,縱使未至於認為「顧客永遠是對的」,但也會期望當地人歡迎之、善待之,體諒之、包容之。

遊客期望當地提供的「旅遊景點」,會讓他看到他想看到的。他最關心的不是他看到的是否「真實」,無論是真是假,只要他覺得「不枉此行」,便已經足夠。去旅遊,所為何來?不外是求開開心心而已。假若他看到的不是令他開心的「真實」,他為什麼要來?

今時今日的香港,「悲慘」指數頗高,真真正正開開心心的人有多少?真真正正歡迎內地遊客的港人有多少?可是,遊客是不管這些的,他既付了錢來旅遊,他便覺得有「權利」要求當地人令他開心,至少不令他難堪。這個態度也不能算是錯,旅遊為什麼要「貼錢買難受」?為什麼要來受氣?「真實」的香港與我何干?

這便是為什麼說旅遊主義會扭曲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性格」。為什麼要發展旅遊業呢?無非為個「錢」字。為了賺遊客的錢,為了增加GDP,旅遊業界甚至政府會要求當地人討遊客歡心,會容讓遊客重塑改造當地部分社區。

未雨綢繆

精明的政府會懂得未雨綢繆,盡量分隔遊客和當地人社區,劃出旅遊區,讓遊客主要在區內活動,碰面多是做遊客生意的從業員。他們為賺遊客的錢,自會「進入角色」。這是雙贏局面,遊客在旅遊區內得到善待,當地人的社區免受干擾。

當年的尖東便是成功的例子。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尖沙咀是西方遊客「肆虐」的旅遊區,該區居民受到不少干擾,衝突亦偶有所聞。

尖東原址是駐港英軍漆咸道軍營,1970年代紅磡灣填海填出一塊土地。1975年,尖沙咀火車站遷往紅磡,港府便發展尖東,並規劃成商業娛樂區。1990年代中期曾是傳銷公司的集中地,很多跨國的傳銷公司都在尖東開分店。酒吧、夜總會、卡拉OK等娛樂場所林立。港府還建了科學館及歷史博物館,旅遊區條件齊備。在香港八九十年代繁榮時期,尖東曾經是紙醉金迷的香港「聖像」(icon)。有了尖東,許多舊區避過一劫。

已故經濟學家熊彼得形容資本主義的特色之一是「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借用來形容旅遊主義,庶幾近矣!可惜,旅遊主義創造的只是金錢,破壞的卻是香港的「性格」、一些有機生成的社區、當地人的生活秩序、文化、價值等。遭旅遊主義入侵的原有社區──例如上水、旺角──逐漸變成文化蒼白、擠迫吵鬧、連港人也感覺陌生的遊客區。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考試終歸完畢了,其實已是一個星期前的事,好像很遙遠,但那種心有千斤重的壓力還是歷歷在目。生日不能盡慶,復活節六天大假如活在地獄。袁小姐還在苦苦掙扎,燒烤大會也得延到17日。

上學以後生活過得太忽忙,一直沒有在身上生活上下過心思。這幾天瘋狂地收拾房間,也許是理順如麻的心的外在表現。rationalization,上學時學到的字。翻出過往的信件筆記相片,轉眼已是十年前的事。活得夠好了嗎?更精彩了嗎?自問是令自已失望了。尤其近來一眾八十後創作人冒起,充沛的創作力,如雷達般的觀察力,坐言起行的衝勁,不敢承認擁有過。

一如往常的考試後治療,也借了書,讀的《ABC謀殺案》,想的是Benedict Cumberbatch的身姿。《來自星星的你》硬著頭皮看了三集,毫無追看的意思。

假日週末都到加洲鍛鍊,荒廢了多月的肌腱痠軟得不行,但立桿見影的效果實在鼓舞。

21日到澳洲旅遊,說起只覺煩厭,心底裡總覺得有所虧欠。

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香港當代藝術獎2012 年初三無所事事,剛打算再探望一下那口棺才,那幅陀飛輪,才發現展覽完了。2014年的不知要等到何時。

今天新年認真地過了,做了蘿蔔糕, 買了年花, 剪了可愛的小馬剪紙送人。在公司收到了大鈔利是,很是驚訝。

出席了上司的婚宴,感覺奇怪,每次出席這種場合都不太自在。看著熟悉的朋友與陌生的伴侶赤裸裸地兩唇交纏,為什麼大家還會拍手? 但願新人們都真心樂在其中。

他在日本玩得高高興興的上星期五,有位同事眾目睽睽向我遞信請辭,殺一個措手不及。那刻很慌張,不知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原來我以為有能力應付的職位,並不如想像的瞭如指掌。心臟狂跳的同時腦袋轉到了入職以來的最高速,出於尊重,而且我需要知道原因。我請他留下單獨談談。大家面對面,他人工若干,年資若干,往績如何,一概不知,從何談起呢?

此刻想起,猶有餘悸。但也很興奮,感覺換了一個層次,真的有管理的感覺。這種權力感很危險。

第二學期的功課幾近完成,考試也即將到來了。暑假不知會不會開課。該好好利用暑假完成CA吧。

最後一週提槍上陣, 上司回來後不知我是否又會被貶回一個受保護的小下屬了。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物種起源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能夠討論什麼環境條件對變異是最有利的。下一章要討論的是,任世界所有生物之間的生存鬥爭,這是他們依照幾何級數高度增值的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就是馬爾薩斯(Malthus) 學說在整個動物界和植物界的應用。每一物種所產生的個體,遠遠超過其可能生存的個體,因而便反覆引起生存鬥爭,於是任何生物所發生的變異,無論多麼微小,只要在複雜而時常變化的生活條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於自身,就會有較好的生存機會,這樣便被自已選擇了。 不要以為只有某種構造上的大偏差才能引起養鴿者的注意,他能察覺極小的差異,而且人類本性就在於對他的所有物的任何新奇,即使是輕微的,也會予以重視。決不可用幾個品種已經固定後的現今價值標準,去對以前同一物種諸個體的輕微差異所給予的價值進行判斷。我們知道鴿現在還會發生許多輕微的變異,不過此等變異卻被當作各品種的缺點、或離開完善標準的偏差而遭捨棄。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太享受孤獨於這個年代是一種缺點,訊息得立即回覆,飯局得盡量出席,不回應就是不賞面。就是不能讓你閒下來,喘不過氣百般逼迫,實在為難。真的需要大量私人時間,整理房間也好思緒也好,我只是想獨處,沒有為什麼,需要,像活著就要呼吸一樣。

看了新一輯 Sherlock Holmes, Benedict Cumberbatch 依然是帥到不行。可惜只有那三集,真是不夠止癢。在讀《物種起源》,不是非常艱深,多是推論演化,但總是抓不著重點。

開學了,星期二及三的課,要緊記上學期的教訓。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挑一本偏著頭靜靜地讀,刻意不看鐘,累了敷一帖薰衣草熱眼膜。結束一天,如此剛好。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回憶中的你沒有肚腩,我猜我還是有所留戀